农村媳妇生了娃,聘个月嫂来到家。4月20日,威客电竞app在平邑县仲村镇兴合村,月嫂林化香刚完成今年第2单农村产妇的月子服务,“这个媳妇生头胎时就是我照顾的,算是老主顾了。”
54岁的林化香已有9年月嫂从业经历。近两年她明显感觉到,县乡的订单量在增加。采访时,她掰着手指数起变化:前年接了4个农村订单,去年涨到了6个,今年开春就跑了2趟平邑周边。
订单量的攀升,在家政公司管理者的眼中更显直观。最近,平邑县沂蒙大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京兰整理档案时发现,过去3年间,公司内近三分之一的月嫂订单都来自农村,超三分之二的月嫂曾多次“下乡”服务。
这个数量,出乎了他的意料,“在2022年以前,农村订单的占比还不足8%。”
以往,县城家政企业的月嫂雇佣订单,几乎全部来自城里。特别是2016年二孩政策实施后,月嫂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。也因此,进城务工成了农村月嫂挣钱的主要出路。如今形势逆转,农村订单逐年递增,农村月嫂选择回流,在县乡周边接单挣钱。
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转变?平邑县沂蒙大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得异道出其中关键:一是农民收入增加,二是农村家庭观念革新。
农民手头宽裕了,自然愿意花钱购买优质服务。以仲村镇为例,当地有劳保手套特色产业,从业者年均收入超6万元。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更印证了这一趋势: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,同比增长6.3%,已连续15年增速快于城镇。农民收入增加,为农村月嫂市场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。
“90后”“00后”新生代父母成为农村家政服务消费的主力军。过去,农村产妇坐月子大多依赖长辈经验。现在,农村年轻产妇越加注重产后的身材恢复,讲究科学的育儿方法,愿意为专业月嫂的标准化服务买单。
有趣的是,50岁左右的农村婆婆也成了“支持者”。“月子期间,产妇的情绪敏感,外加两代人之间在育儿观念和生活习惯上存在差异,容易产生摩擦。”林化香说,“专业月嫂的介入,既能为产妇提供贴心照料,也能减少家庭矛盾。婆婆们也觉得是花钱买了省心。”
与此同时,县城家政服务公司也在积极向品牌化发展。沂蒙大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将月嫂服务细分为初级、中级、金牌三个等级,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和培训体系。李京兰说,“品牌化的运营模式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,也有效提升了服务溢价。公司月嫂在县乡接单时,月均收入也能稳定在8000元左右。”